申时出殡的正确方法,牌位的分类与意义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出殡仪式是逝者家属表达哀悼和尊重的重要环节。申时,即下午3点至5点,被认为是出殡的吉时。本文将详细介绍申时出殡的传统习俗和正确方法,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遵循这一古老仪式。
申时出殡的正确方法
选择吉日吉时:出殡前,需要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,这个过程称为“开殃榜”。
辞灵和装馅食罐:在出殡之前,需要辞灵,装“馅食罐”,将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,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,最后埋在棺材前头。
扫材:把棺材头抬起,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,然后用新笤帚、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,倒在炕席底下,取“捎财起官”的意思。
转棺和祭祀:先转棺,将棺材移出门外,再抬起棺材头,备好祭祀用口,由礼生主持礼仪,丧主跪拜,礼生读完祭文后,由僧道引导孝男教妇“旋棺”,在棺材周围绕行三圈之后,再用绳索捆好棺材,盖上棺盖。
送葬队伍准备:一般是长子打幡在前,次子抱灵牌,次子以下的孝属们持裹着白纸的“哭丧棒”,大儿媳抱“馅食罐”。准备妥当后,即可起杠。
起杠礼仪:伴随起杠,还有两项礼仪:一项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头拆开,把里边的荞麦皮等和枕头套一起烧掉;另一项礼仪是“摔瓦”,即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。
安葬:多在申时,子婿进行墓祭,其娘家人等进行墓祭。
牌位的分类与意义
牌位是逝者安魂之所,分为临时性的祭荐位和长期供奉的神主位。祭荐位用于新亡超荐时,而神主位则置于宗庙祠堂内,受后嗣子孙香火供奉。牌位的制作和书写规范,承载着对逝者的缅怀和尊敬。
牌位的起源与发展
民间供奉神主以缅怀先人的做法,起源于汉代“丁兰刻木事亲”的故事,后经宋代程伊川规范,朱熹《家礼》推广,普及至全国。佛教自宋代亦开始学习儒教做法,制神主以祭大德。
牌位的处置方式
祭荐灵牌作为死者正魂临时性寄居之处,出殡或祭祀活动结束后随灵柩一起埋葬或焚化。神主位则安置于宗祠,用作长时间祭奠或祭祀的工具,供奉祖先神位意在“报本反始,慎终追远,不忘其所由生也”。
宗祠的兴起与意义
中国人家族观念强,几乎每一族姓都建有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。宗祠最早出现于汉代,当时祠堂均建在墓地附近,称作“墓祠”。宗庙、宗祠是为供奉祖先神主而建立的,神主开始多以梓木为之,栗木、枣木亦可。
木主的制作规范
祠堂里摆放的神主规格各地略有不同,现根据宋代朱熹《家礼》所载程伊川设计之神主制式简述如下。神主要用栗木制,趺方四寸,象征一年之春夏秋冬四时;主板连趺一起高一尺二寸,象征一年十二个月;身博三十分(三寸),象征每月三十日;身趺皆厚一寸二分(十二分)象征每天十二时辰。
虞、练之制与木主书写
按古丧俗,人死即殡葬,葬后回家设祭叫“虞”,所用的神主必须用桑木制作,俗称“虞主”。亲丧一周年后再举行一次祭礼,称为“小祥祭”,又称“练祭”。举行小祥祭时,所用神主要用栗木制作,俗称“练主”或“栗主”。木主书写需竖排,正楷字书写,不得写同音字、异体字,不得用草书,不得涂改。
木主的安奉与称谓
祠堂有三种,总祠、支祠、家祠。供奉木主的祠堂如果是一族之总祠,则由开基祖始供起,始祖居中,后世按左昭右穆规制依序排列。神主中央的题名,有些是以“呼姓唤名”的方式称呼死者,如“某公某某府君”。神主牌上的“显考”、“显妣”、“显祖考”、“显祖妣”等字样,都是用来说明死者与立祀人之间的亲属关系的。
申时出殡作为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从牌位的分类、制作、书写到宗祠的建立、木主的安奉,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。了解和遵循这些传统习俗,不仅是对逝者的敬意,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。